深圳市创营消杀公司解析老鼠的危害与特点



       上周有朋友在咨询如何分辩老鼠,看来大家对老鼠的危害与特点这方面还不够了解,所以现在呢,我就来给大家伙好好的讲讲一下老鼠的危害与特点的具体内容,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大家!

一、鼠类的危害
 
  鼠类可以直接把病菌传给人,或通过体外寄生虫间接传给人,起传播媒介和保菌作用。现已知道家栖鼠类至少能传播35种疾病。我国鼠传疾病主要有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鼠源性斑疹伤寒、血吸虫病等。在鼠传疾病中,现在危害最大的为肾综合症出血热。50年代至80年代,发病和病死人数急剧上升,到 90年代初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病死率虽有下降,但发病人数仍居高不下。钩端螺旋体病具有多宿主性,其中与鼠有关者占相当大的比例,年发病人数不低于肾综合症出血热,但由于波动大,突然出现的强流行可造成很大的损失。
 
  鼠类对粮食的损害尤为严重,但一般不为人们所重视。全世界储存粮食遭受鼠害的损失占收获量的5%,发展中国家更高,达 15%~20%。
 
  鼠类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是在电力方面。鼠类常常进入配电室引起短路造成停电事故,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危害的主要方式:啃咬电缆绝缘材料,或窜入变压器中,引起短路甚至引发火灾;走近高压线时,由于强磁场感应,会击穿、烧毁电器设备。
 
 另外家鼠对建筑、家具、电器、衣物、纸币、档案、单据、书籍、文物等的危害都是经常性的。对养殖业的危害也相当严重,此外老鼠咬伤儿童老人等也屡有所闻。
 
二、鼠类的重要生活习性
 
(一) 生活史
家栖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三种)的生长发育很快。幼鼠出生的头2个月主要生活在窝巢内,随后即能跟随母鼠离巢活动。性成熟早,一般不到3个月,3~9个月龄是家栖鼠类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随后活动能力逐渐减弱,18个月龄的个体即失去活动能力。褐家鼠和黄胸鼠的平均寿命为6~7个月,很少能超过2年。小家鼠的寿命更短,平均寿命大约为100天。家栖鼠类的繁殖力很强,主要表现在性成熟早,妊娠期短,分娩后可立即发情,全年大部分时间都能繁殖,胎仔数多等。鼠类的性别可通过对比不同性别个体的肛孔和生殖孔的相对距离识别,远者为雄,近者为雌;且雄性仅有1个生殖孔,雌性可见2个,或雄性3孔,雄性2孔
  (二) 感觉
  家栖鼠类的感觉器官很发达。可利用敏锐的嗅觉去寻食求偶,并进行个体间的联系。鼠类经常在活动的路线上留下尿和生殖分泌物,鼠类就沿着这些有特殊气味的路线活动,形成光滑的鼠道。家栖鼠类的眼睛适应夜视,但视力很差,且为色盲。鼠类敏锐的味觉给灭鼠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配制毒饵的粮食必须新鲜干净,灭鼠剂含量要准确均匀,否则容易引起拒食达不到预期效果。鼠类的听觉非常发达,能判断声音的来源,并可感知45千周的超声波,鼠类本身也能发出超声波,幼鼠睁眼前就靠发出的超声波和回音回巢。家栖鼠类的触觉非常发达,在黑暗复杂的环境中不断重复利用刚毛、触须的感觉活动判断方向,形成一条熟悉的跑道。
 
  (三) 活动能力
  褐家鼠常掘土打洞营巢,在没有其他场所可以隐蔽时,黄胸鼠和小家鼠也会打洞。三种家栖鼠都善于攀登,但黄胸鼠和小家鼠比褐家鼠更善于攀登。鼠类经常攀登砖墙和其他表面粗糙的物体,通常利用建筑之间的电线和管道做通道。家栖鼠类有一对非常尖锐的门齿,大部分的建筑材料都能遭到鼠类的破坏。三种家栖鼠都善于游泳,其中褐家鼠水性最好。褐家鼠可以被视为一种半水生的动物,喜生活在河岸溪流边、沼泽地带、下水道和水稻田中。常可通过马桶潜入建筑物内。在没有褐家鼠的地方,黄胸鼠也能在下水道中生活。
  
      (四) 生态行为
  家栖鼠类主要在夜间活动,黄昏和黎明前有两个活动觅食高峰。两种大家鼠,特别是黄胸鼠,对环境中新出现的物体有恐惧回避行为;小家鼠没有这种新物反应,喜欢接近新发现的目标。黄胸鼠喜栖息于高层隐蔽的场所,如屋顶、树和灌木丛上,地面喜生活在堆放垃圾和杂物堆的场所以及货场和下水道内。褐家鼠喜栖息于温度稳定潮湿的地方,鼠洞多建在屋基的周围、垃圾堆道路的两旁路面下,另外地下室、墙基、下水道、港口码头以及河岸的冲积地,也是褐家鼠喜欢的栖息地;小家鼠喜栖息于干燥、食源近的场所,由于体形小,常在墙基、仓库、货物堆和保温层内打洞筑巢。
 
  家栖鼠类都是杂食动物,褐家鼠和黄胸鼠的食性很广,可吃各种谷物、肉类、水果、垃圾、动物粪便,小家鼠喜吃高蛋白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褐家鼠和黄胸鼠每日需饮水15~30ml,缺水不能生存,小家鼠对水需求量很少。家栖鼠类的栖息、场所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因环境而异。褐家鼠和黄胸鼠有时一个晚上奔走 100~150米获取食物,但通常只在30余米范围内活动;小家鼠的活动范围只有几米,最长的活动距离也只有30余米。
 
  鼠类有强烈的探索行为,常常远离巢区去探索新的更好的栖息地,但往往在几天内又返回原来熟悉的巢区。栖息地是鼠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一旦栖息地受到干扰或被破坏,鼠类即会被迫迁移到其他地点。在温带,鼠类有季节性的迁移,春季从室内迁往田野,冬季又迁回室内。高层和大型建筑物中鼠类也有类似的迁移现象。例如,食品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和旅馆酒店的黄胸鼠一年有几度在冷暖场所之间往返迁移。灭鼠前扰乱鼠类的栖息地,会立即引发鼠类的迁移,影响灭鼠效果。一旦栖息地完全被消除,鼠类即向四周扩散。同样,一个局部地区彻底灭鼠或是鼠密度超过鼠容纳限量时,也会引起扩散迁移。
  鼠类在探索环境的同时,也尝试环境中的食物。开始时取食量很少,每次尝试时间的间隔较长。随取食量逐渐增加,间隔时间也不断缩短。鼠类的这种摄食行为对毒饵灭鼠、特别是急性灭鼠剂的灭鼠造成很大的困难。鼠类摄食行为的另一种表现是搬拖食物,褐家鼠一天可以搬拖数公斤食物隐藏在洞内或其他隐蔽的场所。灭鼠时最好用粉状或小颗粒的毒饵,以免被鼠类拖走。
 
  (五) 种群特征  
  家栖鼠类的种群,一般每年都有季节性的波动。种群密度在早春时最低,随着天气转暖及庄稼生长,在秋季又达到高峰,天气寒冷后又下降,呈单峰型。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夏季种群密度有一个低谷呈双峰型。同时出现季节性迁移,春夏由室内迁移到田野,秋冬又向室内迁移。
 
  家栖鼠类种群大小是由鼠类的出生率、死亡串和迁移动力三个种群动力所决定的。鼠类的这些种群动力受自然环境、天敌和种内斗争三种因素的限制。
  种群自然环境主要包括食物来源、水和隐蔽性等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在城市,家栖鼠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储存的食物和生活垃圾,粮食、食品、饲料加工厂、仓库内鼠类的食物最为丰富。这些场所粮食、食品和饲料贮存的方法是鼠患存在与否和危害严重程度的关键。垃圾是城市鼠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垃圾不仅为鼠类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而且也满足其对水的需求。
  城市有许多鼠类的隐蔽场所,例如破旧的建筑和排水系统,一些新建筑物中的夹墙、暗道,各种生活设施的管道,沟渠、河岸、墙缝以及堆积建材和货物的场地,都有鼠类隐蔽和筑巢的场所。
  天敌和疾病是鼠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家栖鼠类最大的天敌是人,也就是我们防制鼠患所采取的毒杀和捕杀。猫、狗作为家栖鼠类的天敌的作用越来越值得怀疑。城市养猫户和不养猫户之间鼠密度没有明显差异。许多鼠类的致病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在鼠类种群中引起非常严重的兽疫流行,可使大批鼠类死亡。但是使用这些致病微生物灭鼠,会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不安全,灭鼠效果也不好。
 
    动物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远胜过种间斗争。物种的最大敌人是同种而不是异种动物。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个体间对食物、水和生活空间等基本生存条件的竞争日益剧烈,个体间的搏斗加剧导致死亡率的上升,出生率的下降。种群密度增高时,个体间大部分时间花在领地的防卫和争斗上。受伤的个体容易得病死亡,互相争斗也破坏了种群的社会结构,导致幼鼠和未成年个体的死亡。同时迫使种群中从属个体的迁出,留下的个体由于内分泌的失调,繁殖力受到抑制,生存能力下降。在自然情况下种内斗争是一个重要的种群限制因素。
三、常见鼠种及鉴定特征
 
  (一) 褐家鼠
  别名:大家鼠、沟鼠、挪威鼠
体形粗大,体长约120—220mm,
体重约60—350g。口鼻钝圆,被毛棕褐色,腹毛灰白色,尾毛短而稀疏,尾上面黑褐,下面灰白。耳短而圆,向前遮盖不到眼部。尾长短于体长。后足粗大,前后足背面白色。乳头6对,即胸部2对,腹部1对,鼠蹊部3对。
  褐家鼠的繁殖力很强,雌鼠受孕后,21—22天后就能分娩。产后即可受孕,每胎平均产仔7—10只,最多可达15—18只。每年可产3—4胎,春秋各有一个高峰,冬季极少繁殖。幼鼠3个月龄,即可交配繁殖,生态寿命约2年。
  褐家鼠是家、野两栖鼠种。除了栖息在各类建筑物及居民区底层地下室外,亦能攀登上层。常出没于垃圾堆、下水道、河湖沿岸及港口码头等潮湿地区。
  褐家鼠有明显的室内外季节迁移现象。在北方,每年4月天气较暖后,由室内迁居室外,到10月天气较冷后,又迁回室内。主要在夜间活动。警惕性高,对环境中新出现的物体有明显的回避行为,因此,在人类干扰较少的地方,布放毒饵或投放捕鼠器灭鼠,常收效较少。所以先投放无毒前饵或投放慢性灭鼠剂,可收到理想灭效。
 
  (二)小家鼠
  别名:小鼠、小鼷鼠、米鼠。
  体形较小,体长一般60—90mm,体重约7—20g,口鼻长而尖。尾长与体长相等或略短。毛色变化较大,栖居野外及农田周围住宅区的体毛偏黄褐色;栖居在城镇内的,多偏灰褐色。背毛灰褐色;背腹毛间一般无明显界限。尾毛短而稀疏,背腹色相同。
  小家鼠繁殖力强,在适宜条件下,一年四季能繁殖,年产5—7胎,每胎平均产仔4—6只,最多可达16只。产后不久,母鼠又可受孕,妊娠期19天,幼鼠2个月龄性成熟。性成熟后生命最旺盛期约100天,生态寿命不到一年。
  小家鼠喜栖息于干燥、离食物近的隐蔽场所,如柜子、棉絮、衣物、厨房、仓库以及杂物堆积处。常在仓库保温层打洞或在破箱抽屉中筑巢,巢材为破布、纸屑等。野外喜栖于田埂和草丛间。昼夜活动,虽然有黄昏和黎明两个活动高峰,但在室内白天常见到外出觅食。小家鼠食量约2—3克,但每次出外摄食量只有0.1克,所以每个昼夜平均需出外数十次觅食,并且有常常变更觅食场所的习性。因此,在鼠活动范围内若用毒饵灭鼠,则投放毒饵应采取堆多量少的原则。小家鼠对环境中出现的新物无回避行为,喜接近新发现的目标,因此用鼠夹及鼠笼容易捕杀。
  (三) 黄胸鼠
  别名:黄腹鼠、长尾鼠、屋顶鼠。
  体形中等,体长约140—180mm,体重约60—180g。与褐家鼠比较,体较纤细。背毛黄褐色,腹毛棕黄色,尾毛上下部色相同。耳大且薄,向前遮盖上眼部。尾长大于体长。口鼻尖长,后足细长,前足背面中央毛色暗灰,后足背面白色。乳头5对,即胸部2对,鼠蹊部3对。
  黄胸鼠一年四季繁殖,每年可产3—4胎,每胎平均产仔5—7只,最多达16只,怀孕期与哺乳期与褐家鼠相似。出生后的幼鼠约3个月性成熟,生态寿命约1年多。
黄胸鼠善攀登,多匿居于建筑物的上层及裂缝间。在粗糙面上能直攀而上,还可沿铁丝、电缆而行。夜间活动,黄昏和黎明前为两个活动高峰,但白天有时也出现,在室外有时也能捕到,行为习性与褐家鼠相似,都有明显的新物反应。食性较广,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含水量较高的食物对其有更强的诱惑力。
 
 刚刚给大家讲了这么多有关老鼠的危害与特点的内容,不知道大家现在是否老鼠的危害与特点重新有了认识?如果您对老鼠的危害与特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希望马上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深圳消杀公司(www.yichongkong.cn

本文固定链接:http://www.yichongkong.cn/21.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